“再穷再饿,也要雕梁画柱”除了红顶商人胡雪岩,这里还有什么?

 

中国传统村落 2018-03-12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世代的徽州人都会苦笑到生在这“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沟沟,“被丢出去”都是“山林里犯了错”。地少人多的宿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外走,所以就有了数不清的陆路水路“快速通道”,通向富饶的苏杭。纵横交错的徽杭古道、终点为杭州千岛湖的新安江运输河道,都是徽州人走向世界的的距离。这就是胡适所说的徽州人的乐观,“即使在穷困潦倒之时,也会会心一笑‘不要慌,十天到余杭。’”

 

安徽呈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双腿走出来的古道串联着千百个传统村落,而条条水路亦留存着昔日徽商的风云。在休宁万安古镇、歙县鱼梁坝等依稀能窥见曾经的码头和林立的商铺。

 

歙县鱼梁坝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耕读传家,吃苦耐劳”是徽州山水孕育的人文个性,而“落叶归根”则是“被虐千百遍,待故乡如初恋”的赤子初心。走得再远,不忘回归;赚得越多,都要修房。历史上的三次大迁徙造就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而明清时商业的发展,更是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徽派建筑。“肥梁瘦柱内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墙”梁柱雕刻的精致程度折射出了主人的富有,而构件中亦蕴含着无限的奥秘。

 

安徽石潭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本系列分19篇推送,分为建筑智慧之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贵州、陕西、甘肃,此篇为安徽篇。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安徽徽州区呈坎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由于较为为明显的地理环境特征,且较为封闭,少受战乱侵害,徽州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各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这是徽州地区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徽州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有山谷、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

 

安徽歙县石潭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隋至宋朝时期中原士族南迁避难的场所,而后在徽州地区初步形成聚落,逐步演变成体系完整的徽州村落。至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安居乐业,彼时徽商的崛起使大量的资金重回故土,徽州村落与建筑的发展迎来繁荣时期,进而形成典型的徽州建筑风格。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

 

安徽宣纸工艺网络\图

安徽皖南地区的传统人文环境主要受到古徽州地区或泛徽地区文化的影响。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建筑、新安理学、新安志、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文房四宝、徽菜等。

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期,中原强宗大族因避乱南迁,给徽州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让当时的徽州地区生产力日趋发达。徽文化在北宋后期崛起,在南宋时期有“东南邹鲁、礼义之邦”的美誉,在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兴盛,使得徽文化再度繁荣发展,从文化角度上看,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安徽休宁县石屋坑潘志超\图

中原的战乱是导致中原地区大规模移民到古徽州地区的最主要原因,还有士人因“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或因隐居而移居于此处。在南北朝、唐末五代及宋代这三个时期,移民潮达到最高峰。当时中原名门望族,仕宦人家、家丁人奴、平民百姓无不渴望一方太平之地。

 

休宁县袒源村潘志超\图

中原汉人选择古徽州,古有记载:“徽州,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大批的移民不仅使古徽州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将中原地区的财富、文化、技艺等带到此处,极大促进了古徽州地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安徽鱼梁坝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中原的大规模移民群体成为徽州强势族群。在引入先进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中原文化对徽州地区的影响亦很明显。迁入的世家大族坚持宗法制度,强化宗族意识,形成聚族而居的特点;教化成熟的儒家思想,如尊祖敬宗、讲究门第、重视农耕等,不论从制度到文化,还是从生产方式到经营谋略,都对当地文化影响很大。因此,在徽州的历史发展中,原住居民与移民共同促进和发展了这一地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及以血缘为主的宗族聚落,形成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大发展。

 

安徽休宁右龙村潘志超\图

徽派建筑的发展受到徽商的影响较大,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财富日益集中,徽商返乡建设的热潮,使得徽派建筑进一步发展。同时,徽商主张“富而张儒,仕而护贾”。这种“外向型”的经济与“亦儒亦贾”的特征,使得当时的徽州文化圈不断向外扩张,汲取淮扬、荆楚、杭严、饶赣等四方文萃,充实并完善了徽州地区的文化[3],由此进一步丰富了徽州建筑的文化内涵。

 

巢居与干栏式互动百科\图

如今保存较好的徽州传统建筑,除了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将中原汉族和当地山越人原著居民两方面的建筑文化相融合,而转化形成的一种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从民居的空间形态上看,徽州当地为山越文化,为了适应山区丘陵地区湿热的气候环境,建筑形制主要为“巢居”,而后逐渐发展为“高床楼居式”的“干阑式”木建筑,而中原地区在两汉时期建筑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四合院形式,即“地床院落式”建筑,这种形式并未一成不变地移植到徽州地区,而是形成了“地床”、 “高床”、 “天井”融合的新型厅井楼居式民居,即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大门(来源:杨燊、喻晓、纪圣霖摄)

徽派建筑“门”的造型是处于建筑形态的中心位置,徽州民居的“大门”一方面汲取了山越文化中寨门的形式,寨门就是一根横木被支起来,上装饰若干木刻鸟,其初衷是以鸟为图腾,甚至有日本学者考证日本的“鸟居”源出于此。另一方面汲取了北方中原四合院的大门屋宇的特征。徽州民居的“大门”汲取了两种文化,不仅有“鸟居”的信息,同时有“屋橄”的造型特征。

 

建筑木构架(来源:黄山市建筑设计院)

从住宅结构构造上看,徽州民居结合了南方穿斗式木构架和北方抬梁式木构架这两种结构,在建筑上取其优势,因其特点而建。中间开敞式厅堂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两侧私密性的卧室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既满足了住宅的使用空间功能划分,又发挥了两种木构架的力学性能。

 

徽州“三雕”(来源:喻晓、孙霞、杨燊摄)

从传统建筑材料上看,徽派建筑主要以砖、石、木材料为主。徽州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木材丰富,因此传统建筑主要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的木结构体系。各种优质石材,如黟县青,广泛应用于牌坊和建筑装饰中,墙身、墙基、铺地等处也常采用石材。徽州地区墙体材料主要为青砖砌筑,外部以粉墙饰面。徽州的“三雕”艺术更体现了当地徽州工匠对建筑材料的精巧运用,砖雕在“三雕”艺术中最为精华,主要见于门楼、影壁、马头墙等处,木雕常常运用于木构架中如梁枋、华板、雀替等承重部分,也经常出现于隔扇、勾栏、内檐门罩等围护部分,石雕则多于石坊、石桥、祠堂宅第的台基、勾栏等处出现。

 

屏山村舒光裕堂(来源:高翔摄)

从传统建筑类型上看,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兴盛,大量徽州人返乡大兴土木,建设了一系列民居和公共建筑,建筑类型逐步完善。为了光宗耀祖和强化宗法礼制,“亦儒亦贾”的徽商在家乡修建了大量祠堂,其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实为少有。村落的布置也围绕着宗祠、支祠建设,宗祠便成为村落建筑群的精神中心。如果徽州祠堂是村落内部“礼”的凝聚,那么牌坊则是村落乡民与天子皇帝“礼”的维系。徽州的牌坊名冠全国,仅歙县保存完好的牌坊就有94 座,分为“科第”、“恩荣”、“旌表”等几类。此外,书院建筑提高了徽州居民的文化层次,戏台建筑丰富了居民的生活,风水塔、廊桥、亭等建筑为徽州村落景观增添了更多风采。

 

安徽徽州区唐模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图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情况下,徽州建筑集山水之灵气,博采众家之长,是我国传统工匠技艺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典范,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从整体布局、外观造型、色彩、装饰艺术等都体现了建筑美学特征。在新时期背景下,徽州建筑必将换发新的光彩。